2025 年 6 月 26 日,韩国航空航天工业与韩国空军签署了一份价值 17.5 亿美元的合同,追加生产 20 架 KF-21战斗机。跟2024年7月签的首批20架飞机那份14亿美元的合同比起来,这次价格可涨了不少。这么一涨,每架飞机的机身成本就从7040万美元一下子蹿到了8750万美元,要是把发动机成本也算进去,一架飞机的总成本能达到1.1亿美元。
虽说跟法国的“阵风”战斗机(2.25亿美元一架)、瑞典的“鹰狮”战斗机(1.62 - 2.43亿美元一架)还有美国的F - 35A战斗机(2.024亿美元一架)比起来,这价格还是低一些。但这次涨价还是让不少人担心KF - 21战斗机的出口前景,特别是在秘鲁、菲律宾和阿联酋这些潜在的市场,大家都在观望后续情况呢。
KF-21 成本上升由多重因素推动。先说说成本上涨这事儿哈。现在通货膨胀挺厉害的,而且像钛啊、半导体这些做飞机用的原材料,价格也是一个劲儿地往上涨,这么一来,生产KF - 21的成本就被推高了不少。
展开剩余74%再说说第二批KF - 21的情况。这批飞机在技术上做了升级。就比如说,韩华系统把有源电相控阵雷达的软件给改进了,还集成了新的武器,像天龙空对地导弹,还有计划在2032年安排部署的SRAAM - II短程导弹,这些新变化也让成本有了变化。另外啊,韩华航空航天和通用电气签了个合同,要给40台F414 - GE - 400K发动机供货,这合同金额高达4.5亿美元呢,这无疑让整体成本又往上蹿了一截。算下来,每台发动机差不多得花1125万美元。
现在全球供应链老是出问题,时不时就中断一下,而且大家对高性能组件的需求还越来越多,这么一来,发动机价格就跟着水涨船高了。而且啊,这可不是个例,好多其他的国防项目也都被这股涨价潮给波及了。韩国航空航天工业试图通过自动化生产技术控制成本,以维持与西方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但效果有限。
KF-21 是一款 4.5 代多用途战斗机,旨在取代韩国老化的 F-4 和 F-5 机队,并与 F-35A 和 F-15K 协同作战。其配备韩华系统开发的 AESA 雷达,作战航程约 620 英里,支持流星超视距导弹和 IRIS-T 短程导弹等先进弹药。2024 年 5 月,KF-21 原型机在测试中成功跟踪 87 公里外的无人机并发射 AIM-2000 导弹,展现了卓越的战斗能力。虽说KF - 21没有像F - 35那样有内部武器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它的隐身能力有影响、有所限制。不过呢,它靠着特别的机身设计,再加上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在雷达反射面积这方面,表现得比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和欧洲的“台风”战斗机都要好。
与北约系统的互操作性(通过与 KF-16 的编队飞行验证)以及与忠诚僚机的潜在集成,使 KF-21 对西方盟友颇具吸引力。韩国航空航天工业打算在2032年之前,把120架飞机交付出去。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满足韩国空军更新装备、实现现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盯上了亚洲和中东这两个市场,想在这两个地方拓展业务。
KF-21 的 1.1 亿美元价格仍具竞争力,远低于阵风和 F-35,且与鹰狮相当。阿联酋、秘鲁和菲律宾等国已表达兴趣,其中阿联酋官员试飞了原型机,秘鲁签署了本地生产备忘录。然而,出口面临多重挑战:
第一点,美国那边有出口限制问题。KF - 21战斗机用的是美国产的F414发动机,这就会受到《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TAR)的管控。这么一来,韩国想把KF - 21卖给非北约国家,可能就会受到不少限制。
第二点,KF - 21还得面对中俄战斗机的竞争。像法国的“阵风”和瑞典的“鹰狮”战斗机,它们有比较成熟的服役运营历史,在这方面占了些优势。而中国的歼 - 10CE和俄罗斯的Su - 57,在那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市场里,竞争也相当激烈。
三是预算问题。2024 年韩国预算争论导致资金延迟,印尼作为 KF-X 项目 20% 合作伙伴的 7.46 亿美元欠款也增加了不确定性。
KAI 正通过开发国产发动机和 KF-21EX 变体(带内部武器舱)减少对外国部件的依赖,以规避出口限制并降低成本。2025 年 6 月的远程空对地导弹测试表明其能力持续提升。然而,随着第六代战斗机的兴起,特别是中国歼-35开始推向国际市场,KF-21 的 4.5 代定位可能面临长期挑战。
发布于:江西省金勺子配资-股票日内配资-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