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研究生
课程联合培养项目
圆满完成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及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相关部署,紧密对接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我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拓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步伐,经自主申报、学院推荐和研究生院选拔评审等环节,我校于2025年7月27日至8月10日组织研究生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课程联合培养项目学习。
自2016年研究生院首次启动剑桥大学研究生课程联合培养项目以来,这是我校研究生第七次赴剑桥大学开展学习交流。
项目管理
为保障2025年剑桥大学暑期课程联合培养项目扎实有序推进,研究生院于7月9日上午专门召开行前培训会。会议期间,项目方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全面的行前指导,带队教师围绕行程安排与学业要求等同学生进行了深入沟通,分享了海外期间应注意的事项和实用建议。
展开剩余93%整个项目过程中,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2位带队老师全程负责学生的组织管理、学业管理、生活管理和安全管理,全程参与课程学习及参访活动。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坐落于英格兰剑桥郡,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之一,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十大名校之一,以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深厚的学术传统享誉全球。该校不仅是英国众多杰出科学家、作家和政治家的摇篮,更培育了超过120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全球获此殊荣最多的高等学府。剑桥实行独特的学院制,拥有35个学院,其中三一学院与国王学院尤为著名。八百余年的校史汇聚了牛顿、凯恩斯、霍金、拜伦等科学巨匠与文哲大师。近年来,剑桥大学持续在人工智能和科研创新领域引领前沿,并积极拓展全球合作,在2025年多项国际排名中稳居世界前列,持续彰显其卓越的教学水平、顶尖的科研实力与深厚的全球影响力。
课程学习
此次课程联合培养项目由剑桥教育研究中心(Cambridge Centr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主办、剑桥大学沃尔森学院(Wolfson College)承办。沃尔森学院是剑桥大学一所重要的面向研究生的学院,成立于1965年,以其现代化理念和国际化氛围著称。不同于剑桥许多历史悠久的学院,沃尔森学院自创立之初便明确主要为研究生和成熟的学者提供学习与研究环境,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并鼓励跨学科交流的学术社区。近年来,沃尔森学院持续推动前沿学术探讨与国际合作,积极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与前沿学术讲座,为世界各地的师生提供了优质的跨文化学习与研究交流平台。
本项目由系统化的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创新性成果展示与考核等部分组成。7月28日开始,同学们正式进入学习阶段,参加此次项目的系列模块课程学习,授课教师主要有Dr.Charles Roddie、Prof.David Stillwell、John Caine MBE、Prof.Jochen Runde、Prof.Simon Stockley、Prof.Niyazi Taneri、Prof.Jin Hooi CHAN。课程主要包括《博弈论》《金融经济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认知与决策》《企业家精神》等多领域前沿课题。教学综合运用案例解析、小组研讨、课堂演示等多元互动形式,有效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与批判性思维,强化了团队协作与创新实践能力。
在创新性成果展示考核部分。同学们进行分组展示,各团队基于课程所学,围绕自选课题进行了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的汇报。分组汇报题目分别为《PetNova – Your Intelligent Emotional Pet Partner》《Fuxing Technology—High-frequency copper-clad laminate supplier》《Xiangyu – Rural Cultur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Forever Young: AI-Powered Elderly Care APP》,充分展现了同学们这段时期的学术应用与思维创新的成果。项目尾声,所有学员均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顺利通过考核,由Prof. Robert为全体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人文体验
课程学习之余,同学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沉浸式体验剑桥大学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底蕴,走访校内多所著名学院与历史遗迹,最负盛名的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各有其独特的历史和魅力。还前往伦敦参访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并赴牛津大学进行交流,全方位感受英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教育精神。此外,大家还参与了剑桥独具特色的传统正式晚宴(Formal Hall),在庄重而温馨的仪式中深入体验融合经典与现代的英伦社交文化,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丰富了此次研学的整体内涵。
项目感言
史晓帆 马克思主义学院
非常荣幸能参与到剑桥大学暑期研究生课程联合培养项目中,在博弈论、经济、AI、金融学等课程中,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启发式的互动,让我体会到顶尖学府严谨又开放的学术风格。每一次案例讨论和小组合作,不仅是专业能力的锻炼,更是分析视角和批判性思维的全面提升。学问不止于课堂,更存在于文化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国王学院的穹顶下感受历史的沉淀,于康河的柔波里体会徐志摩诗中的静谧。
闫莹灿 创新发展学院
很荣幸能和同学们一起参加剑桥暑期学习项目。在剑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接触到了博弈论、金融经济学、人工智能等前沿课程,还参访了剑桥和牛津,感受到了世界顶尖学府的学术氛围。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让我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友谊的珍贵。特别感谢学校和研究生院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机会,也感谢两位带队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心,老师们的陪伴和鼓励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到温暖和安心。
熊佑澄 经济学院
在剑桥沃尔森学院度过的十四天课程,核心是密集而深刻的学术浸润。我们的课程聚焦于“人工智能治理”“经济学原理”等方面,沃尔森学院严谨而开放的学术氛围提供了绝佳的学习场域。小班研讨课上,教授们深厚的学养与启发式的提问,不断挑战我们既有的思维框架。从经济运行的根基探讨到具体地缘政治案例的剖析,课程内容既具理论深度,又紧扣现实脉搏。在学院古老的图书馆查阅文献,在课后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于康河畔激烈辩论,思想的碰撞火花四溅。
这段经历远不止于知识积累,更重塑了理解复杂世界的方式。沃尔森学院的时光,让我深刻体会到剑桥学术传统的魅力——在沉静中追求真理,在思辨中寻求洞见。这十四天,是求知路上一次浓缩而珍贵的加速。
赵姗 财政税务学院
在剑桥大学两周的学习经历令我收获颇丰。通过博弈论等课程的学习和研讨,我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也对学术研究燃起了新的热情。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深入交流,极大拓宽了我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视角。课余漫步在剑桥古老的学院和康河河畔,这里悠久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氛围深深感染了我。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对经济学研究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培养了我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未来,我期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研究动力,在经济学领域探索更具创新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蒋秋阳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半个月的剑桥之行格外珍贵。课堂上,我们探讨博弈论、AI、商业模式与精英教育等多种课题,跨专业交流与多元课程,让我跳出单一视角。课余,漫步在剑桥街巷,触摸牛津古墙,英伦的历史人文如鲜活的教材。这段时光让我真切体会到,理论的生命力,恰恰在于跳出固有的边界,在与多元领域的碰撞中焕发活力。
战湘凝 政府管理学院
“仲夏夜之梦,我遇见了世界的另一种可能与一部分自己。”
王子怡 创新发展学院
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剑桥大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交流,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教授渊博的学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微观经济学、博弈论、金融经济学等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更先进的分析方法。同时,一些跨学科课程如人工智能和创业课程等,让我跳脱出传统经济学框架,接触到更前沿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开拓了我的思维。
郭旭洋 统计与数学学院
暑期我参加了剑桥大学为期两周的课程联合培养项目,这次短暂而充实的学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的同时,更开拓了视野。剑桥课程学习内容丰富,授课老师学识渊博,善于引导我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激发了我对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思考。此外剑桥的学习氛围同样令人难忘,让我感受到了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思想碰撞。学习交流时光虽然短暂,但它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乔佳韵 经济学院
在剑桥大学进行的为期两周的访学活动,于我而言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剑桥的校园里,古老建筑承载着岁月痕迹,学术氛围浓郁得让人沉醉。课堂上,老师们精彩的讲授让我收获颇丰。波光粼粼的康河更是给这段时光添了别样韵味,沿着河畔漫步,仿佛能触碰到徐志摩笔下的诗意浪漫,也让我在忙碌学习中有了静心思考的时刻。这两周的学习交流不仅充实了我的学识,更在我心底种下了追求卓越的种子,激励我不断进取。
姚雪宁 财政税务学院
很开心能有来到剑桥学习的机会。十余天的课程内容丰富,既有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又有深入的企业战略案例分析,还有前沿的AI相关话题讨论。教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严谨的推导,也穿插著风趣的故事,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方法。课余时间,我们在学院间散步、坐在草坪上聊天,感受剑桥这座城市的宁静与温暖。剑桥之旅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也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段经历将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郭文婷 外国语学院
十分有幸能够踏上此次剑桥大学联合培养的旅程。课程围绕经济学、金融、博弈论与AI等方面展开,宏观经济的模型推演里藏着市场规律,博弈论的案例分析中透着人性博弈,而AI课程,却像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我对世界最前沿科技的好奇,专业认知被拓展至新维度。课堂上没有刻板的讲授,教授们总爱抛出开放性问题,看着我们激烈讨论后,再用清晰的逻辑帮我们梳理思路,那种思维碰撞的感觉太奇妙了。批判性思维与英语辩论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黄明贺 统计与数学学院
在剑桥大学为期两周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更让我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深刻的思考。通过教授们的讲解和实际案例分析,我深刻认识到AI技术提升金融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也让我反思技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兼顾公平性,从业者需兼具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感。除了技术层面的学习,跨文化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我意识到全球化视野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不同市场的数据特性和监管环境差异,直接影响AI模型的泛化能力。剑桥严谨的学术氛围和跨学科思维模式,将激励我在自己专业领域持续深耕。
撰稿 | 史晓帆
审稿 | 刘钾 任阳
编辑 | 综合科
审核 | 祝维龙
发布于:北京市金勺子配资-股票日内配资-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