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有句响当当的口号叫“天子守国门”,这话听起来霸气,背后却藏着一段叔侄相杀的血色往事。
朱元璋驾崩后,皇孙朱允炆继位不到四年,叔叔朱棣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一路从北平杀到南京,把侄子的皇位抢了过来。
如果当初继位的不是朱允炆,而是朱标另一个儿子朱允熥,朱棣还敢这么明目张胆地造反吗?
故事得从太子朱标说起。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从小就被当接班人培养,可惜38岁突然病死,留下一堆儿子。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规矩,朱标的嫡子应该继位。
可朱标的嫡妻常氏早逝,长子朱雄英八岁夭折,剩下的嫡次子朱允熥本该是第一继承人。谁知道朱标后来把侧妃吕氏扶正,吕氏的儿子朱允炆就从庶子变成了“嫡子”,还比朱允熥大一岁,这么一来,皇位继承权就落到了朱允炆头上。
朱允熥的生母是常氏,外公是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常遇春,舅舅是另一位名将蓝玉。常遇春有多厉害?跟着朱元璋打天下时,人称“常十万”,冲锋陷阵没怕过谁,死后直接配享太庙,朱元璋还特意让人给他画了穿龙袍的画像,这在明朝功臣里独一份。
蓝玉更不得了,捕鱼儿海之战大破北元,战功赫赫。反观朱允炆的母家,母亲吕氏的父亲吕本是文官出身,虽说也是元朝旧臣投奔过来的,但在武将掌权的明初,分量跟常家完全没法比。
朱元璋为啥放着根正苗红的嫡孙朱允熥不选,偏要选母族薄弱的朱允炆呢?这得从他晚年的政治布局说起。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搞了著名的“胡蓝之狱”,把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杀了个七零八落,尤其是蓝玉,以“谋反罪”被灭族,牵连数万人。
朱允熥作为蓝玉的亲外甥,要是继位了,难保不会被母族势力裹挟。朱元璋担心武将集团要是掌权,搞不好会出现外戚专权,江山说不定就改姓了。
而朱允炆的母族是文官,背后站着宋濂、方孝孺这些大儒,符合朱元璋“以文治国”的想法。他觉得天下已经打下来了,该用文官来治理,武将集团就得打压。
而且朱允炆性格温和,不像朱允熥背后有强硬的母族支撑,更容易掌控。所以朱元璋破了“立嫡”的规矩,选了朱允炆当皇太孙,为了给孙子铺路,把能威胁皇权的武将几乎全杀了,其中就包括朱允熥的舅舅蓝玉。
朱棣敢造反,首先是因为他有实力。早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多次大败蒙古残余势力,手里握着明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
反观朱允炆,登基时才21岁,身边都是些只会空谈的文官,既没带兵打过仗,也不懂权谋。更关键的是,朱允炆一上台就急着削藩,把几个叔叔逼得走投无路。朱棣一看,再不动手就是死路一条,这才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
但如果继位的是朱允熥,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朱允熥背后有常遇春、蓝玉的旧部,虽说蓝玉已经被杀,但武将集团的根基还在。
想想看,蓝玉的旧部要是支持朱允熥,朱棣敢造反吗?就算他能带兵,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打过这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功臣后代。
而且朱允熥作为嫡子,继位名正言顺,朱棣想找造反的借口都难。可惜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专权,把这条路给堵死了,反而让文官集团独大,给了朱棣可乘之机。
朱允熥的命运挺惨的,本来是嫡子,就因为母亲早逝,继父妃上位,身份从“嫡”变“庶”,皇位没了不说,朱棣登基后,还把他贬为庶人,软禁在凤阳。
39岁那年突然暴毙,死因成谜,大概率是朱棣怕他威胁皇位下的毒手。朱允炆虽说当了皇帝,却因为经验不足、手段太急,把一手烂牌打得更烂,最后下落不明,成了历史悬案。
朱元璋选继承人这事,表面上看是在“立嫡”和“立贤”之间纠结,本质上是明朝初年文武势力的一次大博弈。他怕武将夺权,所以牺牲了更有法理基础的朱允熥,选了好控制的朱允炆,没想到反而逼反了儿子朱棣。
更讽刺的是,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了巩固权力,又把朱允熥母族剩下的势力彻底铲除。明朝的武将集团从此一蹶不振,文官集团开始掌权,这也为后来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的选择其实挺无奈的,他出身底层,靠武力打下江山,最怕的就是权力旁落,所以才会用最极端的方式清洗功臣,连亲孙子的母族都不放过。
但他没想到,过度打压武将,反而让藩王势力坐大,儿子们手里有兵权,孙子根本镇不住。
朱允熥空有强大的母族背景,却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早亡,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金勺子配资-股票日内配资-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