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僵局,像一根绷紧的弦,7月9日就要断了还是会松?没人敢给准话,市场全都屏息等着。
6月30日,中国发布的PMI数据给了大家一点希望。制造业PMI回升到49.7%,非制造业也升到50.5%。表面上看,好像经济稳住了。
可细看数据,出口订单还是在收缩区间。新出口订单指数只有47.7%,还在往下走。抢出口效应虽有,但支撑不了多久。
财政政策发力的动作很明显。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了21607亿元,比去年同期涨了44.7%。6月甚至创下年内新高,地方政府在拼命托底。
但7月9日临近,出口压力还是没法回避。汇丰预判2025年全球贸易增速可能降到1.8%。全球经济增速也可能只有2.5%。
中美关税谈判像是死棋。白宫说7月9日不重要,特朗普则表示没打算延长谈判窗口。欧盟、英国、日本和美国谈判都卡着,没实质突破。
国内PPI已经连续32个月负增长,CPI也连续四个月同比下降。5月全国CPI同比降了0.1%。价格走弱,需求不振。
政策层面,7月成了关键节点。大家都在等月底政治局会议,看会不会有新动作。宏观应对必须两头兼顾,短期顶住关税冲击,长期还得找出路。
7月2日,潘向东在启铼研究院接受采访,直言下半年压力还在。出口不稳,内需又弱,经济增长5%的目标其实悬着。
他说,政策现在还没到非出手不可的地步。短期靠4月25日会议精神稳一稳,增量政策暂时不急着上。全年5.2%左右的增速目标,看起来暂时还能守住。
关税的不确定性,是悬在头顶的阴影。外部需求要是再萎缩,随时就得加码宽松政策。财政和货币双管齐下,成为现实选项。
三季度降准降息窗口还在。央行最新表态也更灵活。关税一旦变脸,货币政策就可能跟着松绑。
结构性工具也没闲着,系列再贷款、融资支持政策都在加码。政府引导基金和PSL,定向给重点领域输血。科技创新、消费、两新两重,都是重点。
房地产市场还在底部摸索。城市更新、土地收储等老办法还得往下推。供需平衡靠存量政策,也只能暂时稳住局面。
中央财经委员会在6月初召开第六次会议,强调要规范涉企执法。司法部牵头专项行动,整治乱收费和乱罚款。企业合规成本下降,市场环境稍微好一点。
财税体制改革也在推进。中央和地方权责分明,预算制度、转移支付都在调整。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地方财力会更可持续。
统计核算改革试点已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地铺开。信用体系也在加快全国一体化,跨区域数据慢慢打通。
统一市场和地方积极性,始终是一对矛盾。有些地方怕失去动力,有的则盼望大一统。平衡点还在摸索中,谁也不敢一锤定音。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到2025年上半年还在推进,阶段性成果已经有了。涉企执法清单和首违不罚机制在逐步落地,企业负担减轻不少。
财税改革的根子在于调动地方积极性,又要保证市场统一。预算和税收共享机制是试图找平衡的方案。差异化试点给地方更多空间。
抢出口的量,官方和市场都在猜。潘向东估算,对美出口抢在前头的,差不多占全年对美出口1.4%到2.1%。全部出口抢的量占比约1.7%。
这些提前释放的需求,7月9日后就要还账了。各个贸易体和美国的关税豁免期大多到期,谈不下来就得照章征税。
英国和美国在5月有初步协议,但细节还不清楚。欧盟还在磨,反制关税和减免关税并行。日本和美国的谈判卡在汽车,短期内看不到头。
常态化的不确定性,是未来的主旋律。关税谈判变成拉锯战,数据波动成了家常便饭。外部风险越来越难以预测。
中国经济想要顶住压力,只能靠自己。出口拉动效应减弱,内需又起不来。政策“组合拳”必须打得又准又狠。
7月是转折点,也是考验期。政治局会议会不会有大动作,市场都在等。新的政策窗口,可能就在下一个拐点。
宏观层面的博弈,已经进入深水区。关税、出口、内需、财政和货币政策,环环相扣,没有孤岛。
这一次,不是简单的博弈。每一步都牵动着全球贸易和中国经济的方向。7月9日之后,局势或许会更加扑朔迷离。
市场、企业、政策层,都在等那个关键时刻的到来。谁也不能轻言乐观,谁也不敢轻易悲观。
等待的时间最难熬。关税的靴子落地与否,决定着下半年的走势。每个人都在盯着那根弦,生怕它突然断掉。
金勺子配资-股票日内配资-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